<dl id="7dp7v"></dl>

    
    <th id="7dp7v"></th>

                <em id="7dp7v"></em>

                  新聞中心

                  當前您的位置: 首頁> 新聞中心> 媒體聚焦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我蘇網:【寄青春——我們的答案】泥濘中追農機,不止是“自找苦吃”

  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3-08-21 瀏覽量:

             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給廣大青年回信。尺素傳情、言諄意重。學習回信精神,聆聽青年心聲。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特別策劃:《寄青春——我們的答案》,今天聚焦收到總書記回信的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——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創新團隊,聽聽屬于他們的青春“答案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創新團隊成員

                  8月7日,鎮江句容戴莊白沙自然村,今年的首批越光有機再生稻開鐮收割!田間,稻谷金黃、籽粒飽滿,兩臺低碾壓率再生稻聯合收獲機暢快地“奔跑”其中。收割、脫粒、裝車,一氣呵成。

                  下午2點,正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,鄉道上人影寥寥,只有一群草帽青年在田間“比劃”個不停。他們,是收獲機的主人——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創新團隊。

                  再生稻聯合收獲機損失檢測田間試驗

                  劃定范圍,站好崗位,團隊成員、江蘇大學大田收獲裝備研究所所長馬征一聲令下,團隊開始了今年的收獲機損失檢測田間試驗。

                  收獲機“咆哮”,迎著機器噴涌出的雜余,5名“90后”高舉油布,直追機器跑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30米26秒?!睓C收完畢!團隊成員們熟練地取出油布里的物料,人手一個竹篩,篩選物料中的“漏網之?!?,以此獲得機收過程中損失的籽粒重量,再根據當前田塊的實際畝產,計算得出機收損失率。

                  這樣的田間試驗,是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必修課。

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,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向團隊拋出問題:再生稻頭季收割難,損失率高,怎么辦?減少頭季再生稻的損失,關鍵在降低收割時的直行碾壓率,并保障一定的留樁高度。團隊當即想到加寬割幅、縮窄履帶的研發方向。

                  團隊負責人、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立章介紹:“割臺變成2.8米后,整個機器處于頭重腳輕的狀態,設計上如何調整重心,同時保證下面休眠芽的高度,我們對此展開攻關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歷經幾年迭代,團隊為戴莊“量身定制”的這臺低碾壓再生稻聯合收獲機,將直行碾壓率由原來的50%降低為25%,實現再生季產量提高20%以上。今年,團隊還對收獲機進行了智能化技術的研發和提升,在機器上安裝了損失監測傳感器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通過損失監測、反饋調控,團隊便能自動調整機器參數,使再生稻機械收獲減損率始終保持在2.8%的國家標準范圍內。不論機器是早上收、中午收還是晚上收,甚至是作物成熟度、產量不一樣,都能夠實現這個目標,解決對人工經驗的依賴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9月5日,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,對涉農高校抓實抓好愛農興農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作為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、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,江蘇大學立足江蘇、服務行業,把科研的根深深扎進泥土里。

                  在研發“油菜聯合收獲機”的過程中,團隊發現,油菜收獲過程中會黏連篩面堵塞篩孔(糊篩),導致機器無法正常作業……這些都是稻麥收獲不曾遇到的情況,無疑給團隊出了道難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機器的研發,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,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田間實驗來摸索,從機理上找原因。收獲時,沒法控制油菜的含水率,那么我們就針對潮濕的脫出物和篩面之間的粘附、摩擦等特性,解決后續的問題?!毙炝⒄赂嬖V記者。

                  這套裝置因創新性地解決了油菜機械化收獲中清選篩孔堵塞嚴重、清選損失大等瓶頸問題,榮獲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,為油菜聯合收割機的產品化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2018年,團隊的另一項核心專利“一種軸向喂入式稻麥脫粒分離一體化裝置”榮獲我國農機收獲領域唯一的中國專利金獎,成為團隊近五年來的高光時刻,顯著推動了行業產品升級換代。

                  江蘇大學農業裝備工程學院李耀明教授團隊的“一種軸向喂入式稻麥脫粒分離一體化裝置”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

                  一項中國專利大獎,18項主要糧油作物收獲機械關鍵技術,16種聯合收獲機高端裝備,10項成果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……亮眼“成績單”的背后,凝聚著團隊成員在農機研發每一環節的“腳踏實地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一年中,3個月的田間試驗,雷打不動。白天的田間試驗,成員們拉著皮尺走在泥濘的田里,吹著農機飛出的雜余,在烈日下弓著背察看機械數據;到了晚上,要把白天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,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。田間試驗工作如此繁雜辛苦,徐立章表示,他們仍需爭分奪秒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做聯合收割機試驗研究的,特別受季節、天氣、地域差異的影響,所以要求研究人員跟時間賽跑,掌握準確詳實的理論數據后,再大面積推廣應用。搞農機研究,肯定不能怕吃苦,所有的第一手資料必須從田間地頭來,這也是團隊延續多年的優良傳統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24人的團隊,35歲以下人員占70.8%。這支由“70后”引領,“80后”作中堅力量,“90后”作后備力量的青年科研團隊,正是在這樣一股求真務實的研究之風中,克服了重重阻礙的“苦”,一步步換來了“甜”,從田間地頭拓展農業產業鏈,補強增收短板,研發的技術與產品在沃得農機、濰柴雷沃、星光農機等企業實現了產業化,市場占有率達70%以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20年聚焦三農,今年又把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作為重點關注之一。徐立章說,這些年,團隊帶著這些“大家伙”天南海北地跑,從江蘇出發,足跡最北抵達黑龍江,最南踏至海南,最西去過青海,只為跑出更多試驗數據,讓農機搭載的模塊更“聰明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只能做模擬,算法調試必須在田間,且只有我們自己研發,才能知曉算法的底層邏輯。農機機械化往智能化提升,這是最關鍵的一步,需要大量的時間。當前,我們結合大的發展趨勢,特別是‘雙碳’背景,我們的農機裝備也要往低碳、綠色的方向去發展,包括收獲機械的低碳驅動、自主作業,同時還要解決丘陵山區農機裝備機械化率低的問題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十年來,江蘇大學涉農行業就業和升學的畢業生從2012年的547名躍升至2023年的2388名,截至目前,學校已為國家輸送近9萬名農機人才和超過1/3的農機龍頭企業管理者。

                  今年五四前夕,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,對同學們提出的“青年人就要‘自找苦吃’”這一體會給予充分肯定。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,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扎根“三農”,自找苦吃,把日復一日的工作做到極致,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:我蘇網 2023年8月21日

                  文章鏈接:http://www.ourjiangsu.com/a/20230821/1692600115672.shtml

                  日韩A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久久久久久精品一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麻豆不卡

                  <dl id="7dp7v"></dl>
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<th id="7dp7v"></th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em id="7dp7v"></em>